研究性学习优秀案例介绍之十

 

南京师大附中开设研究性学习及类似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责任·创造"一直是我校的光荣传统,自 1902 年诞生之日起,我校就一直走在引领基础教育创新之路的前列,是中国教育教学实验研究基地,是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名校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校的研究性学习在多年的摸索探究之后已成一定规模,多项发明创造获得国家及省一等奖,更有我校学生组成研究性活动课题小组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二十多年来,我校研究性学习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学生的作品多次被推荐参与国际交流,得到了高度的肯定和赞扬,为我校赢得了很大的国际声誉。

我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涉及到中学所有的学科,如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艺术(音乐或美术)、体育、信息(或通用技术)等十多个学科,甚至包括了心理健康等校本选修课程中的学习研究内容。不仅有单独学科的研究课题,也包括了综合两个及以上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在我校已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评比中,每次都涌现出一批批优秀论文和典型案例,我们将逐步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典型案例和研究过程,供后来的同学参考借鉴。

 

说明:以下案例均非完整论文原文。

案例10、女性与城市文化

       ——以《长恨歌》中的上海为例

课题组长:李倩冉     

指导老师:杨蓉蓉

小组成员:钱雅婧  孙瑶瑶  邵易雪  向彤

内容摘要:

人们常常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某种特质的女性联系起来,相比于男性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女性常常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分析《长恨歌》中,上海城市文化和市民阶层女性的特点,来表现上海的文化特征在女性虚荣、追求时尚、怀旧、自主等性格形成中的作用;通过分析市民阶层女性的活动和心理,来体现女性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以及对男性性格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我们在女性与城市文化间构建一种“异质同构”关系,找到其间的美学共鸣,从而为感悟城市文化开拓一种女性视角,为探究其它地域女性与城市文化的关系找到一种规律。

关键词: 《长恨歌》  女性  城市文化  异质同构

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也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我们时常会发现,生活在同一个城市的人们,往往拥有某些共同的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便是他们所共同生活的城市给予的。城市——这个特定的文化地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个体,就像那雨丝,“润物细无声”,点点滴滴都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这影响又是深远持久的,好像“乡音难改”一般,经年累月地,深深溶在每个人的精神内核里。

上海的女性一种“特有的风骨”,是其他城市所没有的。她们普遍拥有着时尚的生活美学,亭子间般的私密生活,虚荣的心态、怀旧的感伤、年轻的“疯狂”,还有一种自恃、矜持和独立意识。上流社会的女子,如张可女士、皮克夫人、郭家小姐等等,她们的人生更添一份从容与坦然的风度;而生活在弄堂里的百姓人家,女性们又独具一种市民气息。后者所代表的市民群体,以她们群体数量的庞大以及与城市活动的贴近,正是最容易受城市文化影响,也是最容易带动城市文化走向的。因此,我们将关注的点聚焦在市民阶层女性的身上。

王琦瑶是《长恨歌》中的主角,她是能够代表这一类女性的。文章写道“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堂的女儿。”“结伴到电影院看费雯丽主演的《乱世佳人》,是一群王琦瑶;到照相馆去拍小照的,则是两个特别要好的王琦瑶。每间偏厢房或亭子间里,几乎都坐着个王琦瑶。”“王琦瑶是典型的待字闺中的女儿。”种种描写都表现出,王琦瑶是上海弄堂里女性的缩影。于是,我们通过分析王琦瑶和其他人物的特征,试图解读上海女性的“群体密码”。

我们的研究将从城市对女性性格形成的影响和女性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以及女性与城市文化的异质同构三个方面展开。

一、         城市对女性性格形成的影响

      1、共性——绵延性

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她们都保留着一种不变的性格特质从生活美学到“弄堂生态”的私密活动,再到她们的自主意识

2、个性——时代性

  四十年代的虚荣、张扬、五十~七十年代的怀旧、八十年代新时代“狂热”&别样“怀旧”是不同时代的个性元素。在《长恨歌》描写下的上海女人中展露无遗。

二、女性对城市文化的塑造

女性对城市文化的塑造不仅体现在女性对城市产生的影响,甚至还表现在女性对男性形象的影响中,进而完成了女性角色在城市文化塑造方面的作用。

三、女性与城市文化的异质同构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提到:“上海的繁华其实是女性风采的,风里传来的是女用的香水味,橱窗里的陈列,女装比男装多。那法国梧桐的树影是女性化的,院子里夹竹桃丁香花,也是女性的象征。梅雨季节潮黏的风,是女人在撒小性子,叽叽哝哝的沪语,也是专供女人说体己话的。这城市本身就像是个大女人似的,羽衣霓裳,天空撒金撒银,五彩云是飞上天的女人的衣袂。”由此可见上海这座城市于上海女性某些精神文化领域的共同特质。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表格来直观地呈现女性与上海文化的共同性:

比较项

上海女性

上海城市

 

绵延性

 

生活美学的实践

接受西方美学文化

私密(小女儿情态、小市民心理)

弄堂生态(弄堂中生活的琐碎)

自主意识

机会多、世面广

 

时代性

虚荣、张扬

繁花似锦、风情万种

怀旧

城市的失落、文化的断裂

新时代热潮

易于接受新事物

当上海曾经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十里洋场”,它对各地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吸纳着世界上一切的繁华。这样一个五光十色、充满着浮华旧梦的“东方巴黎”,孕育着的那些渴求着、实践着生活美学,眉眼间蕴藏着千万种风情,举手投足间彰显出从容与华贵的女性们,成为世界潮流面前最知己知彼、不卑不亢的中国市民。上海的繁华梦如电如影,给了她们繁花般的岁月、精致的日子、“浮花浪蕊的精魄”,而她们在平常的交往、衣着、生活琐事中相互影响、相互传播,从而将这种特定人群的性格特质渲染为整个城市文化特征,甚至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符号,为其他城市树立了“精致生活”的榜样。

当上海的璀璨光华随着岁月渐渐消失,旧上海的风韵成为一种“失落的文明”时,上海人也在言谈中普遍渗透着一种怀旧的情结。而这样的一种情结也使上海保留着一种有如四十年代般追求时尚的风潮。在其余城市大干革命的热情中,上海女性在弄堂生活化气质的感染下,保持着自己的小市民心态,自适地生活着,使上海弥漫着市民阶层的气息。

上海是女性的城市,上海的城市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性,女性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海文化的塑造产生影响,从而达到一种力的结构的契合与美学共鸣。

四、启发

赵园曾提到过,一些作家“经由女性的方面探寻城市文化,寻找城市文化的价值评估,将发现女性与发现城市系在一起,以致使女性形象成为城市文化的某种文学标记。”而当城市“开始重新思索其文化含义,估量其文化价值,寻找其在新的文化坐标上的位置”时,这样的一种力的契合,为我们看待城市文化的一个层面提供了一个女性的视角、一种女性的思路。

同时,我们从《长恨歌》中上海的女性与上海文化的关系,迁移至其他城市,从而得到一个普遍规律,是我们探寻其他城市旅途中的一个启迪。